

在臨床診斷中,液質聯用(LC-MS/MS)檢測尿樣時,確定稀釋倍數是一項關鍵步驟,目的是確保目標分析物的濃度落在儀器的最佳檢測范圍內(即線性范圍內),從而獲得準確、可靠的結果。廣州中森檢測等專業機構會根據具體檢測項目和待測物的特性,綜合以下因素科學確定稀釋倍數:
1. 目標分析物的預期生理/病理濃度范圍:
* 這是最重要的依據。不同物質在尿液中的濃度差異巨大。例如:
* 內源性物質(如激素、代謝物): 濃度范圍相對穩定(但個體間仍有差異),實驗室會基于大量人群數據建立參考區間。
* 外源性物質(如治療藥物、濫用藥物、毒素): 濃度范圍非常寬泛,取決于劑量、攝入時間、個體代謝差異等。治療藥物監測(TDM)通常有目標治療濃度范圍,而濫用藥物或毒素濃度可能極高。
* 實驗室需要了解待測物在目標人群(如健康人、特定疾病患者、用藥患者)中可能出現的最高和最低濃度。
2. 分析方法的動態范圍和線性范圍:
* 動態范圍: 儀器能檢測到的最低濃度(定量限,LOQ)到最高濃度(通常指響應仍與濃度成比例的上限)之間的范圍。
* 線性范圍: 在動態范圍內,儀器響應信號與樣品濃度嚴格呈線性關系的范圍。這是進行準確定量分析的最佳區間。
* 實驗室在方法開發驗證時,會精確測定該方法的線性范圍(例如:0.5 ng/mL - 500 ng/mL)。目標分析物的濃度必須落在這個線性范圍內才能保證結果準確。
3. 基質效應:
* 尿液成分復雜(鹽分、尿素、代謝物等),可能干擾目標物的離子化效率(離子抑制或增強效應)。稀釋是降低基質效應的常用手段。但過度稀釋可能使低濃度樣品低于LOQ。因此,稀釋倍數的選擇需在確保濃度在線性范圍內和有效控制基質效應之間取得平衡。
4. 儀器靈敏度(LOQ):
* 如果目標物的預期最低濃度接近或低于方法的LOQ,則不能過度稀釋,否則會導致假陰性或結果不準確。
廣州中森檢測的濃度范圍適配策略:
廣州中森檢測等專業實驗室會采取以下策略來適配濃度范圍并確定稀釋倍數:
1. 基于文獻和經驗設定初始稀釋倍數: 根據目標分析物的已知特性、常見濃度范圍以及已驗證方法的線性范圍,設定一個初始的、較常用的稀釋倍數(如1:10, 1:20, 1:50, 1:100等)。這適用于濃度范圍相對穩定或可預測的項目。
2. 結果反饋與調整:
* 如果檢測結果(尤其是高濃度樣品)接近或超出線性范圍上限(表現為響應值飽和或曲線平臺),則提示初始稀釋倍數不足,需要增加稀釋倍數重新檢測。
* 如果檢測結果接近LOQ或低于LOQ,則提示初始稀釋倍數過大,需要減小稀釋倍數或用原液直接進樣重新檢測(如果基質效應允許)。
3. 預設稀釋方案: 對于某些濃度范圍特別寬泛的項目(如某些藥物濫用篩查),實驗室可能預先設定不同梯度的稀釋方案(如原液、1:10、1:100)。如果低倍稀釋結果超出上限,則自動采用高倍稀釋方案重新檢測。
4. 儀器自動稀釋功能: 現代LC-MS/MS儀器常配備自動稀釋功能(在線稀釋),能根據初步掃描信號判斷樣品濃度是否過高,并自動進行適當稀釋后重新進樣分析,提高效率。
5. 方法學驗證與持續優化: 實驗室在建立和驗證方法時,會系統評估不同稀釋倍數下的線性范圍、精密度、準確度和基質效應,確定最優的稀釋策略。并會根據實際運行數據和客戶反饋持續優化。
總結:
尿樣LC-MS/MS檢測的稀釋倍數,核心目標是將目標分析物的濃度調整至儀器分析方法的最佳線性范圍內。廣州中森檢測等實驗室通過結合目標物的預期濃度范圍、方法的已驗證線性范圍和靈敏度、基質效應影響以及實際檢測結果的反饋,科學、動態地確定或調整稀釋倍數。對于濃度范圍差異大的項目,預設多級稀釋方案或利用儀器自動稀釋功能是常見且高效的適配策略。最終目的是確保為臨床診斷提供準確可靠的定量結果。
液相色譜分析費用多少
<div style="text-align:center;margin:5px 0;"><img src="https://upimg300.dns4.cn/pic1/355033/p6/20250.. 全文
臨床生理生化檢測費用多少
臨床生理生化檢測的費用因檢測項目、醫療機構級別及地區差異而有所不同,一般單次費用在50元至2000元不等。以下從不同維度進行說明: 一、常規基礎檢測基礎套餐(如血常規、肝腎功能、血糖血脂)費用通常在2.. 全文
生物樣品液相檢測第三方機構
生物樣品液相檢測第三方機構是為醫藥研發、臨床診斷、環境監測等領域提供專業化分析服務的技術平臺。這類機構依托高效液相色譜(HPLC)、超高效液相色譜(UPLC)、液質聯用(LC-MS)等核心技術,可對蛋.. 全文
氣相色譜檢測機構
氣相色譜檢測機構是為企業、科研院所及政府部門提供專業分析測試服務的技術平臺,通過氣相色譜(GC)及聯用技術(如GC-MS)對復雜樣品中的揮發性、半揮發性有機物進行定性和定量分析。這類機構在化工、環境監.. 全文